關於我自己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作品(半成品) AFV Tiger 1 – Panzerkampfwagen VI “Final Version” 1:48

作品(半成品)
傳奇般的存在
AFV Club Tiger 1 – Panzerkampfwagen VI Ausf.E Sd.Kfz. 181 “Final Version” 1:48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裝親衛隊所使用的戰車,正式名稱為六號戰車(VI號戰車)。一般稱為虎式戰車,簡稱「虎式」或「Tiger」。從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為止,一直是活躍於第一線的重戰車。在戰場出現後,德軍乘員之間稱其為「無敵戰車」,到了現在更成了具有傳奇色彩的戰車。


做到這個程度個人覺得只算是半成品而已。
尚欠水貼紙以及降雪加上場景製作。
加上這種模型的履帶只是一條膠條,無法展現出垂墜感,事實上履帶是相當沉重的,上方的履帶應該要垂製於導輪上,在這裡如果要如此處理勢必要用膠黏死於導輪。
在完成場景緻做整體化之前,先這樣放著吧。
會先發布是因為怕自己沒做過場景處理,導致模型損毀不能回復。
所以先記錄了下來。



裝甲:
四號戰車的初期型前方裝甲厚度為20毫米,而強化後的F型也不超過50毫米。而虎I的車體前方裝甲厚度為100毫米、鑄造砲塔前方為120毫米、側面與後方的裝甲為80毫米、側面下方為60毫米,而上方與底部的裝甲為25毫米。後來砲塔上的天蓋裝甲增加至40毫米。車體多處裝甲以銳角形狀組成並顯得相當平直,完全沒有像蘇聯與美國以鑄造方式製造的戰車般擁有圓滑的曲線。而裝甲顯得相當平直的原因是使用了壓延裝甲板所致。由於在設計時還未使用斜面(Glacis plate)這個概念,因此在車體前方及側面完全沒有用以應對直擊砲彈的傾斜裝甲構造。在砲塔側面因使用了筒狀構造而形成了曲面,當被砲彈擊中時能發揮不錯的防禦力。該側面裝甲為使用曲面加工並與其他部份連接。車體及砲塔上的裝甲並不使用鉚接,而是與同時期的德國戰車一樣使用高品質的焊接。四號戰車的車體在組合時,是在其基本車架上再作裝配,而虎I則不使用基本車架,為在裝甲板與裝甲板之間作直接的榫接、焊接組成。





火力:
虎I採用的主砲砲尾及點火結構為來自相當有名的德軍8.8厘米高射砲。後來的8.8厘米Kwk 36L/56砲就是專為虎I而設的改造版,與虎II所使用的8.8厘米Kwk 43L/71砲同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具威力,直到戰爭結束時仍為盟軍最恐懼的戰車砲。虎I主砲的彈道非常低伸筆直,所配備瞄準器更為極度精確的蔡司TFZ9b瞄準器。砲彈方面,主要使用8.8厘米PzGr39披帽穿甲彈、8.8厘米PzGr40鎢芯穿甲彈及高爆彈共3種。8.8厘米PzGr39的彈頭重量為10.16公斤,初速810米/秒,射程及穿透力為2,000米/84毫米、1,500米/92毫米、1,000米/100毫米、500米/111毫米。而8.8厘米PzGr40的彈頭重量為7.5公斤,初速930米/秒,射程及穿透力為2,000米/110毫米、1,500米/125毫米、1,000米/140毫米、500米/156毫米。若果使用8.8厘米HLGr成型炸藥彈的話,只要在有效射程內也能發揮出貫穿90毫米裝甲的穿透力[16]。關於該砲射擊時的精確度,英國曾在戰爭期間以虜獲的兵器進行試射,在記錄上為曾在1公里距離外連續5次命中大小為41厘米×46厘米的標靶。虎I亦被指出經常在1.6公里的距離外擊毀敵軍戰車,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說大部分的戰車戰鬥都只在近距離發生。







虎I在面對主要的敵方戰車,包括T-34、M4中型戰車、丘吉爾步兵戰車時均能在1,600米以上的遠距離外將其擊毀。反過來說,裝備76.2厘米砲的T-34使用APBC卻無法在零距離貫穿虎I的前方裝甲,同樣也不能擊穿虎I的側面裝甲。只有使用BR-350P HVAP彈才能在500米以內貫穿虎I的側面裝甲,在300米擊穿炮盾裝甲。而T-34/85中型戰車的85厘米砲使用BR-365P HVAP彈也要在500米以內才能射穿虎I的側面,在300米擊穿炮盾。而IS-2的122毫米砲能在1000米內以任何方位擊毀虎式。但實戰中也有IS-2戰車在100米內開火被虎I的前方裝甲彈開的記載(有一定傾斜角度)。

M4雪曼的M3 75毫米砲即使零距離射擊也無法貫穿虎I的正面裝甲,而側面裝甲也必須在100-300米以內才可以貫穿。雪曼的後期型號裝備了反戰車能力更強的M1 76mm毫米砲,使用M62 APC時可在600米至800米擊穿虎式的首上裝甲,砲盾則需迫近到200米;使用M93 HVAP時可在1000米以上擊破虎式,不過此彈種大多發配給驅逐戰車單位,一般裝備76毫米砲的雪曼單位每車只有2~5發以內。英軍改造的雪曼螢火蟲裝備了英製17磅砲,使用普通的APCBC時便能在常規交戰距離上有效擊毀虎式,使用APDS彈理論上可以在1500米的距離擊穿虎式,但此彈種在超過500米後命中率大幅降低。

但是,熟練的乗員亦可以使用其他方法來增加虎I的裝甲。在面對敵方戰車時,可以故意打側車體的前方,從而取得與傾斜裝甲同樣的效果。如在面對敵方時將正面裝甲打斜45度,可以將裝甲增加至141毫米,使得敵彈無法貫穿其裝甲。使用這個方法亦會增加敵彈的減衰效果,令貫穿其裝甲難上加難。





通常,穿甲彈是以存速來得到穿透能力。因而能在短的戰鬥距離貫穿厚重的裝甲(於第二次大戰中幾乎沒有使用過的HEAT彈除外)。由於虎I的主砲擁有強大的穿透力,這意味著可以在敵方戰車無法還擊的遠距離外將其擊毀。在俄羅斯等平地多且十分開闊的地形上就成為戰術優勢。而敵方戰車為了擊毀虎I只能被迫集中攻擊其側面。

1942年8月29日虎I在列寧格勒近郊姆格內初次上場。基於阿道夫·希特勒的壓力,虎I較原定計劃提早了數個月將投入使用,因此發現了在初期型上各式各樣在機械上的問題。而在1942年9月23日的戰鬥中,4輛投入作戰的虎I全部被困於濕地之中,最後就被安放在碉堡內反戰車砲全數擊毀。當中有3輛成功回收,1輛無法回收。剩下的那1輛就在爆破處分後被蘇聯虜獲,這樣就給予蘇聯研究虎I及準備應對方法的機會。

在突出部戰役和波卡基村戰役中,虎式戰車憑藉優異的戰果樹立了日後的威名。

而在北非戰場上的第一次戰鬥中,虎I在開闊地形上成功壓倒所有盟軍戰車。但是在機械上的缺陷,導致同時能參與戰鬥的虎I在數量上相當少。這再度重演了在列寧格勒時的經驗,最少有一輛虎I被英軍的6磅反戰車砲擊毀。

在諾曼第登陸戰中,據記載德軍虎式戰車殲敵率達到25以上。

有記載稱,德軍一輛虎式戰車一次就擊毀了25輛以上英軍第七裝甲師的裝甲車輛。





由於虎I過大的重量對使用橋樑出現不少限制,而越過設有地下室的建築物殘骸亦相當危險。另外一個弱點,就是砲塔使用油壓旋轉時的速度非常慢。雖然砲塔也能使用手動來旋轉,但通常僅作為瞄準時用作略微調整的輔助。

虎I在路上的最高速度是38公里/小時,與最大的對手IS-2的37公里/小時差不多,不過對比起中型戰車算是低速。但是在操縱上來說因虎I為十分容易而佔優,在兩軍的報告書中亦有提及。虎I初期型的最高速度是更達45公里/小時,不過於1943年秋天在接受引擎改造期間被減低至38公里/小時。虎I恆常的可靠度不足令人相當苦惱。虎I的部隊亦往往因故障而經常在指定車輛數目不足的情況下參與戰鬥,而部隊在路上行軍期間也常常出現因故障掉隊的車輛。另外其耗油量亦十分驚人、續航距離也相當短。不過,託使用闊身的履帶的福,雖然作為重戰車,但是對比起蘇聯T-34以外的大部分戰車,在相同的接地面積中擁有較低的壓力。

在防禦戰鬥中低機動力不會構成任何問題,因此虎I的裝甲與火力為所有敵人所畏懼。雖然經常遇到的豹式威脅實為更大,但是虎I的存在卻嚴重影響盟軍兵士的心理,更引起了「虎式恐懼症(Tiger phobia)」。盟軍兵士在看到虎I時不作抵抗並潰散不足為奇,但遇到外觀與虎式有點相似,加掛了護板的四號戰車時仍然出現相同的情況。在諾曼第作戰期間,有一輛虎I被擊毀,但整個過程需要4至5輛雪曼合力,不斷射擊側面與背面裝甲才能做到。而蘇聯的T-34亦相當恐懼虎I。就像當年三號戰車面對蘇聯的重戰車的情況一樣。盟軍方面在面對虎式的戰術,是以群體合作的方式。首先是以一輛去吸引虎式的注意,然後其他的戰車則集中攻擊其側面與背面。由於虎I上所搭載的彈藥與燃料存放在兩邊的砲座之內,所以能夠擊穿側面的話就可以擊毀虎I。不過這為風險相當高的戰術,隨時要損失多輛戰車才能得手。固此要殲滅虎式部隊確實需要極巧妙的的戰術。

第501重戰車營進入突尼西亞時的極初期型
虎I多數為配備在直屬軍的獨立重戰車營。這個營主要投入於突破作戰,甚至反擊戰等激戰地域之中。而陸軍中最為精鋭的大德意志師、與武裝SS師內幾個使用細編號的精銳師,亦會裝備一定數量的虎I。


在庫爾斯克之戰中,於1943年7月7日,隸屬SS第1戰車團第13連第2排的弗林茲·斯道德格小隊領袖(中士)所指揮的1輛虎I在別爾哥羅德附近與約50輛T-34發生遭遇戰,當中有22輛T-34被擊毀。直至斯道德格將所有的彈藥用光後,敵方殘存的車輛才能撤退。由於這個戰果,斯道德格於7月10日被頒發騎士鐵十字勛章。

1944年8月8日,隸屬SS第102重戰車營第1連的威爾·菲(Will Fey)上級小隊領袖(上士)所指揮的虎I,遇上英軍第11裝甲師。威爾在彈藥用盡之前,一共擊毀了14輛雪曼戰車、12輛裝甲車及一門反戰車砲。威爾在補給了彈藥後,再於同日擊毀了另一輛雪曼,合計當日總共擊毀了15輛雪曼。雖然第102重戰車營在諾曼第戰役中損失了全部車輛,但是卻在這6週之內擊毀了227輛盟軍戰車。另外,該戰車營作最後的移動時為威爾所指揮,於8月28日在魯昂因渡河失敗而沉於塞納河。


米歇爾·魏特曼可以說是虎I王牌中最著名的戰車長。魏特曼曾乘坐過各式各樣的車輛參與戰鬥,最後則為乘搭虎I。在維萊博卡日戰鬥中,魏特曼在1日之內破壞20輛以上的的敵方車輛,當中更包括了戰車,為此被頒發了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不過後來在1944年8月8日戰死。

總共有10名以上的戰車長擁有破壞100輛以上敵方戰車記錄。約翰內斯·漢斯·鮑爾特為139輛以上、奧托·卡利烏斯為150輛以上、坎特·柯尼斯佩爾為168輛以上、米歇爾·魏特曼為138輛以上、瓦爾特·施羅伊夫為161輛以上,而阿爾博特·科舍爾則為擊毀100輛以上。

===============================================================

虎式戰車可以說是現代戰車設計的參考藍圖。
不可思議的是德國工程師在60年前就已經具備這樣的構想理念。
純粹只是在當時的技術無法完美實踐設計中的構想,否則歐陸戰場的歷史很可能改寫。

對我來說軍武模型的啟蒙算是將近20年前的 1/48 AV-8 垂直升降戰鬥機了吧。
還記得小時候只能夠用水彩筆沾沾田宮油性漆,刷刷迷彩很粗糙的不要看起來只是塑膠就好。什麼墨線,什麼乾掃,哪懂得這麼多。
隔了這麼多年,都只有玩玩剛普拉模型。原因是剪下來組好基本上就夠好看了。
相對於軍事武器模型非常需要上色舊化處理質感的技巧來說,剛普拉簡單多了。
這次為了實現夢想,就挑了這台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車來真正的處理處理質感。
算是實現童年的夢想吧。

小孩子站在模型店門口看著玻璃櫥窗內精緻處理過的模型,眼中閃爍著羨慕還有崇拜的心情。的一種交代。

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2015-06-23- MG Exia Gundam


這支作品可以說是製作時程拖了最久的一支。
原因就是經歷了一些人生階段性的過程,終於有點點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模型。





























這是頭部以及上半身簡略的組裝,藍色配色因為拖了太久,我也忘記漆色調製的比例了。
目前只知道除了調漆色之外我還外加了珍珠粉,讓藍色在不同角度以及反光下可以呈現出淡淡的紅色以及些微金屬感。

紅色的比例當然也是忘光了。總之也是帶些金屬粒子的質感。

雖然組裝之後內部所有框架其實可見度很低,但是模型就是自己做成就感的,所以整體骨架還是很認真地全部上色了,我想歷程紀錄就是在記錄這些瑣碎的枝微末節對自己所生成的成就感吧。






加了一雙手臂。















兩條腿以及腰部零件。
可以看到OO系列特有的圓柱形膝蓋關節。
這個地方因為小腿外裝甲的設計,在彎曲時會有刮漆的現象。
所以在打磨時對於外裝甲應該要多磨掉一點,才可以避免這個情形。
等我發現到這個現象時,已經刮漆了。 冏rz。 有興趣要做這隻模型的人,要注意這個地方。





這個小零件不見了,我地毯式搜索了好久,就是找不到。
沒辦法,只能使用2mm膠板加上廢框架的圓柱體打入1mm銅棒,最後用瞬間膠固定。
還有打了一個3mm的圓孔,仿製與原始零件的構造。
最後再打磨一下C面。上完漆之後與原本的一模一樣。

玲件數多就有這種風險。小東西飛到哪裡去都不知道。
不過算是對自己技術的挑戰吧。至少套件沒有毀了。




滿滿的武器組。一堆的刀。




OO鋼彈系列的核心,太陽爐。
模子開得很精細,由內到外層次豐富。
加上可以置入LED模組,會發光就是不一樣。
太陽爐支撐架也做得很精緻。


Exia的標誌,GN Sword I。
刀刃特別打磨過,漆也特別調製過,展現出類似鋼材的金屬感。
算是這隻模型我最滿意的特點。

==============================================================


GN Drive 裝設在胸口後背的模樣。也可以置換為GN 粒子儲存槽的蓋子。
這個特點相當吸引人。


刀刃原始零件是電鍍銀色,很像是汽車上的Logo質感,太亮太反射,喪失掉刀刃應該有的冰冷鋒利的致命感。於是我把電鍍膜利用漂白水給洗掉了,重新噴漆。


細小的槍口以及槍管,也是噴塗了鋼材的質感。與本身機體骨骼的黑色金屬感不同,更跳出來的感覺。



好好地打磨過零件,上色之後打光拍照,就會有這種鋒利沉穩的感覺。
打磨真的很重要。






找了好幾個角度,終於可以拍攝到刀刃微微的反射,感覺砍到就會很痛的質感。


我一直覺得Exia背影比正面要來的好看。正面一直給我一種纖弱的感覺。
但是背影整體氣勢就上來了。也許是掛了很多刀劍的感覺吧。


GN Blade,刀刃也是一樣的處理方式。








這裡可以看到雖然是白色但是我用了純白以及灰色,來製作更多的層次。
RG RX-78 使用了這樣層次的設計之後,好像變成了一種主流。
白色也不會只是整體的白色了,會有很多不同灰度的白色穿插,製造更多的細節感。


最後還是想來一張,背影。

================================================

這次做這隻最大的敗筆,算是噴白色漆以及轉印貼紙吧。
白色漆因為使用了俊士高遮蓋力白色,溶劑調整太少,濃到一個不行,與平常使用的白漆性質很不相同,導致過程中卡槍好幾次,某些零件上有很多白色點點,這就是漆太濃了。
反正是自己做開心的作品,不是收錢的代工。就無視吧。洗掉重噴太累了。

轉印貼紙真是整人,破碎、位移、對不正。Bandai連這點小東西都要cost down。
以前每盒套件可都是給水貼紙,現在除了KA版,全部都只是單純的轉印貼。
我真的不知道這種東西給普通玩家,是要逼死人嗎?

況且轉印貼與水貼比較,真的有比較Cost down??
倒是看到Bandai 開始販售對應每組套件的水貼紙。
想趁此多賺一筆。
嘖嘖.....期期以為不可。

人的興趣百百種,興趣是拿來紓壓、取得成就感、潤飾、豐富自己生活的一種行為。
只要不傷天害理,又有何妨?
就像有人可以背著三五十公斤的裝備就為了登百岳。
你也許會覺得他是神經病,陽明山步道走走就好,可是人家取得的成就,是登山步道達不到的。對他人的意義也更不同。
集郵、繪畫、攝影、藝術、改車,族繁不及備載。
對於他人興趣,尊重就好,何必閒言閒語意見一堆?

在台灣玩模型的,好像就是黑五類?
卻不知材質觀察,材料應用,結構設計,立體線條美感總總的元素,其實都蘊涵在內。
對於興趣,尊重就好,不必多話,只因你不懂!